
隨著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“天問一號”發射升空,長征五號火箭再度“一鳴驚人”。長征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:“它的出現,大幅提升了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,是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支撐和顯著標志!倍陂L征五號火箭背后,有這樣一批“托舉火箭的人”,他們精益求精,追求卓越,為了長征五號順利升空,他們默默無聞。很多人從今年1月就一直奮戰至今,已經有半年時間沒有休息。讓我們向這些“托舉火箭的人”致敬。
“我不光要做一個專注的管理者,更要做一個專業的管理者。只有做到專業,才能將火箭增壓輸送系統閥門管理好,將團隊帶好!痹趽伟l動機零部件生產車間生產副主任的4年時間里,在每一次長五火箭增壓輸送系統閥門的生產組織中,林文亮用行動踐行著這句話。
節點就是命令
節點就是命令。作為一名專注的管理者,無論遇到什么困難,必須咬定節點不放松,帶領團隊取得勝利。
長征五號火箭是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,載荷能力達到了23噸。閥門是增壓輸送系統的關鍵配套產品,直接影響火箭發射的成敗。長征五號火箭的增壓輸送系統上,配套閥門有32種、118套,種類多,數量大,且閥門采用很多新的設計方案,精度和性能要求高,裝配復雜,生產組織難度很大。
面對“捉襟見肘”的生產資源,如何組織好長征五號火箭增壓輸送系統的生產?林文亮把計劃落實到“最后一毫米”。
閥門生產涉及機械加工、焊接、熱處理等多環節,需要協調、配合完成。當上級領導明確火箭齊套要求時,排氣活門的生產周期已經不夠,況且排氣活門上的復合頂桿就要生產60天,發動機零部件生產車間對按時交付產品徹底沒了底。節點就是命令。林文亮沒有被動等待,他帶領生產團隊兩條腿走路。他一邊和團隊提前摸索加工參數,研究工藝方法,一邊與兄弟單位溝通協調生產進度,流水作業。在林文亮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,復合頂桿的生產周期節約了10天時間。
閥門裝配時,他與團隊提前預判,采用小組件和主閥并行裝配的方法,使生產周期又縮短3天。最終,排氣閥門按時交付。
32種箭體閥門“零差錯”
增壓輸送系統的生產涉及機加、裝配、試驗等多個環節。林文亮告訴記者,學習火箭增壓輸送系統理論知識,是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,已經融入骨髓。長征五號火箭上有箭體閥門32種,循環泵1種,低沖擊分離裝置1種。這些產品都由林文亮負責。
前期,車工、銑工、磨工等崗位的鍛煉,加上多年的學習與實踐,林文亮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生產管理方法:每次接到新的任務,先摸清產品結構、原理,然后組織團隊從材料特性、加工工藝、裝配試驗難點等方面進行研討,同時識別出齊套風險和短線,以問題為導向,組織安排生產。
長征五號火箭上有6種電磁閥,是現役和新一代運載火箭增壓輸送系統中最多的。電磁閥分電磁鐵和主閥兩部分。以電磁閥的電磁鐵生產為例,從機加到裝配試驗,需要多個單位配合,增大了產品的按時交付風險。林文亮提前學習了每一種電磁閥門的工藝流程、產品結構等,識別出磁性能材料熱處理有技術難點,發動機零部件生產車間在裝配試驗上難度大。在安排作業計劃時,林文亮特意囑咐主管調度員,緊前安排生產,規避因技術和質量風險帶來的進度風險,保證電磁閥生產流程順暢。截止目前,在長征五號各種箭體閥門的實操中,林文亮始終做到“零差錯”。